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增強民族凝聚力
□新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
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我們科學認識中國歷史,傳承中華文化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,理解當代中國,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,奮力開創(chuàng)美好未來的重要精神力量
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“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,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,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(chuàng)造的,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”。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,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我們科學認識中國歷史,傳承中華文化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,理解當代中國,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,奮力開創(chuàng)美好未來的重要精神力量。
“四個共同”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(chuàng)新理論
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是堅持一切從歷史事實出發(fā)。按照唯物史觀認識路線,歷史是人的社會實踐在時空中連續(xù)不斷的實踐過程,是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。
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縱覽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歷史,可以得出這樣的科學論斷: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歷史發(fā)展的必然結果。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歷史主體,各族人民生產(chǎn)生活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關系中,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實踐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朝著多元一體的方向發(fā)展。人們的歷史認識是實踐的內(nèi)化和升華,也是歷史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歷史客體的能動反映。中國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實踐推動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不斷演進、凝聚、生成,孕育了“大一統(tǒng)”的天下觀、“求同存異”的交往觀、“以德修身”的人文觀等歷史認識,這些歷史認識又不斷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,是“四個共同”的歷史支撐、理論支撐和實踐支撐。
一部中國史,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,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、發(fā)展、鞏固統(tǒng)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。自漢代開始,新疆地區(qū)就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,新疆各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,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,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,共同創(chuàng)造了燦爛的文化,共同培育了偉大的精神,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。
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,從歷史事實出發(fā),客觀準確地認識、理解、看待“中華民族形成和發(fā)展的歷史”“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發(fā)展”“新疆自古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的科學理論。堅持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具有重大現(xiàn)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,為我們科學認識中華民族從哪里來、向哪里去提供了根本遵循,有利于增強國家認同、抵制民族分裂主義、維護國家統(tǒng)一,有助于增強對于唯物史觀的深度理解,做到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(tǒng)一,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。
“四個共同”是認識、解讀中國歷史的科學法寶
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生成基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客觀歷史,以國家統(tǒng)一、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為基本訴求,是對尊重人民主體地位、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積極回應。每個公民都要樹立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這樣才能掌握正確的中國歷史知識,才能正確解讀我國“大一統(tǒng)”的歷史發(fā)展規(guī)律及中華民族經(jīng)歷過的興衰和榮辱,才能正確理解新疆從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等各方面熔鑄于我國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來龍去脈,從而增強歷史主動,在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。
我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歷史發(fā)展的主線,也是自秦漢以來就逐步形成的歷史傳統(tǒng)與獨特優(yōu)勢。公元前60年,西漢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,標志著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。從此以后,中國歷代中央王朝都將西域視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,對西域進行統(tǒng)領與管轄。三國時期,曹魏政權在西域設立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府。十六國到北朝時期,中央政權將郡縣制與軍鎮(zhèn)制推廣到新疆地區(qū),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。唐朝統(tǒng)一西域之后,設立安西、北庭兩個都護府,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。元明時期,中央政權通過在西域設立軍政管理機構,行使對西域的管轄權。清朝時期,中央政府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來管理各項軍政事務,有效地鞏固了西北邊陲。1884年新疆建省后,在全境范圍內(nèi)實行郡縣制,標志著新疆與祖國其他省份行政體制一體化的完全實現(xiàn)。
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盡管朝代更替,社會動蕩不安,但是新疆與中原地區(qū)的聯(lián)系與交流從未中斷,中央王朝始終行使著對新疆的管轄。
基于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有效管轄這種政治制度的保證,新疆各族人民胼手胝足、披荊斬棘,共同開發(fā)建設了新疆這片熱土,促進了農(nóng)牧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、工礦業(yè)、城鎮(zhèn)發(fā)展;共同創(chuàng)造了彩繪天王踏鬼木俑、《伏羲女媧圖》《弈棋仕女圖》等文化瑰寶;共同創(chuàng)作編寫了《福樂智慧》《瑪納斯》《江格爾》等文學作品;共同戰(zhàn)勝了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;勠力同心反抗外國侵略,反對民族分裂,維護了國家統(tǒng)一。事實充分證明,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新疆歷史是中華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歷史,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。這些恢宏壯烈的歷史實踐,激勵著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促進社會和諧安定。
樹立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
樹立中華民族歷史觀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要加強黨史、新中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(fā)展史、中華民族發(fā)展史宣傳教育,借助革命舊址、紀念館、博物館等場所,以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等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為載體,引導新疆各族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、跟黨走,打牢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發(fā)展的思想基礎,厚植愛黨、愛國、愛社會主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
樹立中華民族歷史觀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,深入開展新疆歷史、民族發(fā)展史、宗教演變史、文明融合史的學習宣傳,努力打通理論宣傳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推動媒體融合深入發(fā)展,建立以內(nèi)容建設為根本、先進技術為支撐、創(chuàng)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,講好新疆故事,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“五觀”,使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,各民族命運始終同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緊密相連,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。
樹立中華民族歷史觀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要牢牢扭住社會穩(wěn)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,大力宣傳新中國成立后天山南北發(fā)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,讓各族群眾深刻感受新疆從荒涼走向繁華、從貧瘠走向富裕、從封閉走向開放、從落后走向進步的奮斗過程,不斷增強“五個認同”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(chuàng)造歷史偉業(yè)的必由之路。新時代新征程,我們要樹立“四個共同”的中華民族歷史觀,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,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現(xiàn)代文明,深入開展文化潤疆,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,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,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、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,把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(yè)推向前進。
?。▓?zhí)筆: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賈秀慧)